云冈石窟旅游景区介绍_云冈石窟旅游景区

1.云冈石窟旅游注意事项有哪些

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,石窟依山开凿,东西绵延1000米,现存主要洞窟45个,大小窟龛252个,石雕造像51000余躯,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。

据文献记载,北魏和平年间(公元460年至465年)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,在京城(平城,今大同市)西郊武周塞,开凿石窟五所,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,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“昙曜五窟”。其他主要洞窟,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(公元494年)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。

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,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,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现存洞窟53个,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。

大佛最高者17米,最小者仅几厘米。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,内容丰富,雕刻精细著称于世。

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:“凿石开山,因岩结构,真容巨壮,世法所稀,山堂水殿,烟寺相望”。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。

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,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,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今天,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。

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,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。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,气魄最为宏伟。

第五、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, 富丽瑰奇,是云冈艺术的精华。 第一、二窟 两窟为双窟,位于云冈石窟东端。

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,后壁立像为弥勒,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,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、文殊,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;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,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,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,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。第三窟 此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。

前面断壁高约25米,传为昙曜译经楼,窟分前后室,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,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。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、肌肉丰满、花冠精细、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,本尊坐佛高约10米,两菩萨立像各高6.2米。

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,可能是初唐(公元七世纪)时雕刻的。第四窟 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,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,东西各雕三佛像。

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(公元520一525年)铭记,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。第五窟 位于云冈石窟中部,与六窟为一组双窟。

窟分前后室,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,中央坐像高17米,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。窟的四壁满雕佛龛、佛像。

拱门两侧,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,线条优美。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,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(公元1651年)重建。

第六窟 窟平面近方形,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,高约15米。塔柱下面叫层大龛,南面雕坐佛像,西面雕倚坐佛像,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,东面雕交脚弥勒像。

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、南、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,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。此窟规模宏伟,雕饰富丽,技法精炼,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。

第七、八窟 两窟为一组双窟,两窟窟前有三层木构窟檐。七窟分前后室,后室北壁主像是三世佛,东、西、南三壁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现佛传故事的佛龛。

窟顶平棋飞天和南壁门拱上部的六个供养天人,雕刻十分精美;八窟四壁雕像风化严重。门拱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,东侧刻有摩琉首罗天,雕刻技巧与造型都较成熟、这种题材,在云冈心窟是罕见的特例。

第九、十窟 两窟为一组双窟,九窟分前后室,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。后室窟门上凿明窗。

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,壁面满刻佛像、飞天。后室北壁主像是释迦佛;十窟也分前后中,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的图案花纹,结构严谨,富于变化。

第十一至十三窟 三窟为组石窟。十一窟正中凿出方柱,四面各雕上下龛。

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(公元483年)造像题记,是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历史的重要资料;十二窟前室正面凿成三间仿木构建筑的窟檐。东西壁也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,窟顶雕有伎乐天,手持排萧、琶邑、笛、鼓等乐器;十三窟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,是这个窟中的精品。

第十六窟 第十六至二十窟,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,通称“昙曜五窟。”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。

正中主像释迦像,高13.5米,立于莲花座上,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。第十七窟 主像是三世佛,正中为交弥勒坐像,高15.6米。

东、西两壁各雕龛,东为坐像,西为立像。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(公元489年)佛龛,是以后补刻的。

第十八窟 主像是三世佛,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佛,高15.5米。东壁上部的弟子群,雕刻技法十分熟练,堪称杰作。

第十九窟 主像是三世像,窟中的释迦坐像,高16.8米,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。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,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。

第二十窟 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,造像完天。立像是三大佛,正中的释迦坐像,高13.7米,这个像面部丰满,两肩宽厚,造型雄伟,气魄浑厚,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。

2.云岗石窟的景点有什么

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,石窟依山开凿,东西绵延1公里。

现存主要洞窟45个,大小窟龛252个,石雕造像51000余躯,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,与敦煌莫高窟、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。1961年被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,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
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(公元453年),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(公元494年),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(公元520~525年)。窟中菩萨、力士、飞天形象生动活泼,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,上承秦汉(公元前221年~公元220年)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,下开隋唐(公元581~907年)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,与甘肃敦煌莫高窟、河南龙门石窟并称“中国三大石窟群”。

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——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、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,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、民族化的过程。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,由此而形成的“云冈模式”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。

敦煌莫高窟、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。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“中国化”(汉化)的开始。

据文献记载,北魏和平年间(公元460年至471年)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,在京城西郊武州塞,开凿石窟五所,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,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“昙曜五窟”。其他主要洞窟,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(公元494年)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,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。

云冈石窟历史久远,规模宏大,内容丰富,雕刻精细,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。石窟群中,有神态各异、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,如佛、菩萨、弟子和护法诸天等;有风格古朴,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;有主题突出,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;有构图繁富,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;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、排箫、筚篥和琵琶等,丰富多彩,琳琅满目。

在雕造技艺上,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,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,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,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。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、雕刻、建筑、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,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。

一千五百年来,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、水蚀和地震的影响,毁损较为严重,解放前还遭到人为破坏,据不完全统计,被盗往海外的佛头、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,斧凿遗痕,至今犹在。建国以来,在党和 *** 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,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出现更美的光彩。

早期石窟:即今第16~20窟,亦称为昙曜五窟。根据《魏书·释老志》(卷114)记载:“和平初,师贤卒。

昙曜代之,更名沙门统。初,昙曜于复法之明年,自中山被命赴京,值帝出,见于路,御马前衔曜衣,时人以为马识善人,帝后奉以师礼。

昙曜白帝,於京城西武州塞,凿山石壁,开窟五所,镌建佛像各一,高者七十尺,次六十尺,雕饰奇伟,冠于一世。”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,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,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,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。

第16~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。平面为马蹄形,穹隆顶,外壁满雕千佛。

主要造像为三世佛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,佛像高大,面相丰圆,高鼻深目,双肩齐挺,显示出一种劲健、浑厚、质朴的造像作风。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,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、秣菟罗艺术的精华,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
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、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,可分为早期、中期、晚期三个阶段。中期石窟: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,主要有第1、2窟,第5、6窟,第7、8窟,第9、10窟,第11、12、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。

这一时期(471-494年),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,是北魏最稳定、最兴盛的时期,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,以其国力为保证,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。到孝文帝迁都前,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,历时40余年。

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,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,或具前后室,壁面布局上下重层,左右分段,窟顶多有平棊藻井。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,突出了释迦、弥勒佛的地位,流行释迦、多宝二佛并坐像,出现了护法天神、伎乐天、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、本生、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。

佛像面相丰圆适中,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,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,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。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,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。

这多种因素的综合,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,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,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,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。

3.云冈石窟旅游需要注意什么

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,石窟依山开凿,东西绵延1000米,现存主要洞窟45个,大小窟龛252个,石雕造像51000余躯,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。

据文献记载,北魏和平年间(公元460年至465年)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,在京城(平城,今大同市)西郊武周塞,开凿石窟五所,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,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“昙曜五窟”。其他主要洞窟,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(公元494年)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。

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,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,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现存洞窟53个,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。

大佛最高者17米,最小者仅几厘米。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,内容丰富,雕刻精细著称于世。

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:“凿石开山,因岩结构,真容巨壮,世法所稀,山堂水殿,烟寺相望”。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。

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,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,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今天,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。

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,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。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,气魄最为宏伟。

第五、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, 富丽瑰奇,是云冈艺术的精华。 第一、二窟两窟为双窟,位于云冈石窟东端。

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,后壁立像为弥勒,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,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、文殊,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;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,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,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,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。第三窟此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。

前面断壁高约25米,传为昙曜译经楼,窟分前后室,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,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。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、肌肉丰满、花冠精细、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,本尊坐佛高约10米,两菩萨立像各高6.2米。

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,可能是初唐(公元七世纪)时雕刻的。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,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,东西各雕三佛像。

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(公元520一525年)铭记,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。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,与六窟为一组双窟。

窟分前后室,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,中央坐像高17米,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。窟的四壁满雕佛龛、佛像。

拱门两侧,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,线条优美。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,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(公元1651年)重建。

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,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,高约15米。塔柱下面叫层大龛,南面雕坐佛像,西面雕倚坐佛像,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,东面雕交脚弥勒像。

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、南、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,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。此窟规模宏伟,雕饰富丽,技法精炼,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。

第七、八窟两窟为一组双窟,两窟窟前有三层木构窟檐。七窟分前后室,后室北壁主像是三世佛,东、西、南三壁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现佛传故事的佛龛。

窟顶平棋飞天和南壁门拱上部的六个供养天人,雕刻十分精美;八窟四壁雕像风化严重。门拱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,东侧刻有摩琉首罗天,雕刻技巧与造型都较成熟、这种题材,在云冈心窟是罕见的特例。

第九、十窟两窟为一组双窟,九窟分前后室,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。后室窟门上凿明窗。

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,壁面满刻佛像、飞天。后室北壁主像是释迦佛;十窟也分前后中,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的图案花纹,结构严谨,富于变化。

第十一至十三窟三窟为组石窟。十一窟正中凿出方柱,四面各雕上下龛。

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(公元483年)造像题记,是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历史的重要资料;十二窟前室正面凿成三间仿木构建筑的窟檐。东西壁也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,窟顶雕有伎乐天,手持排萧、琶邑、笛、鼓等乐器;十三窟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,是这个窟中的精品。

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,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,通称“昙曜五窟。”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。

正中主像释迦像,高13.5米,立于莲花座上,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。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,正中为交弥勒坐像,高15.6米。

东、西两壁各雕龛,东为坐像,西为立像。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(公元489年)佛龛,是以后补刻的。

第十八窟主像是三世佛,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佛,高15.5米。东壁上部的弟子群,雕刻技法十分熟练,堪称杰作。

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,窟中的释迦坐像,高16.8米,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。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,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。

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,造像完天。立像是三大佛,正中的释迦坐像,高13.7米,这个像面部丰满,两肩宽厚,造型雄伟,气魄浑厚,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。

4.云冈石窟介绍(简单一些)

云冈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,有窟龛252个,造像51000余尊,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。

其中的昙曜五窟,布局设计严谨统一,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。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,500多年的历史,始建于公元460年,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。

现存的云岗石窟群,是1961年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整个石窟分为东、中、西三部分,石窟内的佛龛,象蜂窝密布,大、中、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。

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,故又称塔洞;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,主佛居中,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;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,修建的时代略晚,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。整座石窟气魄宏大,外观庄严,雕工细腻,主题突出。

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。在雕造技法上,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,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,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,对研究雕刻、建筑、音乐、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。

石窟依山而凿,东西绵延约一公里,共有大小石窟53个,佛雕51000多尊,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,与敦煌莫高窟、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。

5.找些云冈石窟的资料

世界文化遗产 - 云冈石窟

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,创建于公元五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定都平城时期,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石窟依山开凿,东西绵延一公里,现存主要洞窟53个,大小造像51000余尊。最大佛像高17米,最小的仅2厘米,均神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是我国现存时间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。1961年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次会议正式通过云冈石窟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。2007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
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是大同市 *** 设置的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。建所以来,在保护、研究、管理、旅游开发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该所以保护为主,坚持旅游的合理利用;以规划为前提,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蓝图;以研究为基础,不断加大宣传力度;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。曾多次荣获国家、省、市嘉奖。

6.云冈石窟介绍(简单一些)

云冈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,有窟龛252个,造像51000余尊,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。其中的昙曜五窟,布局设计严谨统一,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。

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,500多年的历史,始建于公元460年,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。现存的云岗石窟群,是1961年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整个石窟分为东、中、西三部分,石窟内的佛龛,象蜂窝密布,大、中、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。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,故又称塔洞;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,主佛居中,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;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,修建的时代略晚,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。整座石窟气魄宏大,外观庄严,雕工细腻,主题突出。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。在雕造技法上,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,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,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,对研究雕刻、建筑、音乐、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。

石窟依山而凿,东西绵延约一公里,共有大小石窟53个,佛雕51000多尊,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,与敦煌莫高窟、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。

7.找些云冈石窟的资料

世界文化遗产 -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,创建于公元五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定都平城时期,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

石窟依山开凿,东西绵延一公里,现存主要洞窟53个,大小造像51000余尊。最大佛像高17米,最小的仅2厘米,均神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

是我国现存时间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。1961年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200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次会议正式通过云冈石窟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。2007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
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是大同市 *** 设置的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。建所以来,在保护、研究、管理、旅游开发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该所以保护为主,坚持旅游的合理利用;以规划为前提,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蓝图;以研究为基础,不断加大宣传力度;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。曾多次荣获国家、省、市嘉奖。